關節肌肉痛 全家老小不同症
霍安平(中國醫大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)
一樣是關節肌肉痠痛,
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的原因和病症卻大不相同。
不論大人或是小朋友,幾乎都曾有過肌肉或關節痠痛,甚至發炎或腫脹的經驗,但多數時候都以為是太累,休息兩、三天就好了,因此多數人只會擦藥膏或是貼貼布,不會放在心上,直到痛到無法工作、走路、甚至徹夜難眠或是無法下床,才會想到要找醫師,尋求治療。
★12歲以下:成長痛和外傷為主
常見的肌肉、關節痠痛腫脹的原因,有小朋友的生長痛、成年人的痛風,以及老年人的退化性關節炎。通常12歲以下的小朋友,以外傷或運動傷害為主,其他如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幼年型乾癬性關節炎,或是幼年型僵直性脊椎炎及其相關的脊椎關節病變等,雖然較罕見,但也常被誤診為生長痛或是運動傷害。事實上,這些病變若能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便能制止永久型的關節變形。
★12~35歲:運動傷害最常見
12歲到35歲這個年齡層中,除了外傷性及運動傷害之外,常見的關節病變還有:
◆僵直性脊椎炎:以男性居多且多為家族遺傳,症狀以晨間的下背痛為主,但有時也會發生在腳跟、腳底板等周邊關節的跟腱附著點。
◆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之肌肉關節病變:常見的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、混合型結締組織病變等,好發於女性且多伴隨其他系統器官之病變。
◆反應性關節炎:男女發生比例均等,發生部位以下半身關節,尤其是膝關節及踝關節最常見,一般診所醫師常誤診為痛風性關節炎。這類疾病發生前一到兩週通常有呼吸道、消化道或泌尿道的感染。
◆遊走性風濕:每次發病關節不超過三個,持續幾天不處理,會有假性的痊癒,但沒多久又發生在其他關節。這幾年,痛風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,也必須列入在12歲到35歲這個年齡層之中。
★36~60歲男性:痛風性關節炎居多
36歲到60歲的男性以痛風性關節炎為多數。但是痛風病患在急性發作時,卻有高達1/3的病患當下的血中尿酸並不高,因此判斷痛風性關節炎最正確的方式是抽取關節液作偏光顯微鏡,診斷是否有尿酸結晶的存在,而不是以發作時的尿酸值來做診斷。
女性部分,除更年期造成的關節肌肉症狀外,最常見還包含休格林氏症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肌肉筋膜症候群、多發性肌炎、皮肌炎、硬皮症等。
★60歲以上:退化性關節炎不少
60歲以上的肌肉關節病變,除了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痛風性關節炎外,還要考慮如焦磷酸鈣沉積症或因惡性腫瘤生長併發的副腫瘤症候群。
【 2005-09-15/中國時報】
|
undefined |
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