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帖來源:http://hospital.kingnet.com.tw/essay/essay.html?category=%B6%FD%B6%FD%B1%D0%AB%C7&pid=33897
小兒常見上呼吸道疾病
1.普通感冒:
是小朋友最常罹患的疾病。主要症狀為咳嗽,流鼻水,輕微頭痛及發燒,病程約一星期。
常見原因為病毒感染,像鼻病毒,呼吸道融合病毒....等。主要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。
給予充分的休息,攝取足夠的營養及水分。不過要注意是否引起次發性的細菌感染,
若出現較濃稠黃綠的痰或鼻涕時,就要考慮進一步抗生素的治療。
2.流行性感冒:
不同於一般感冒,症狀較為嚴重。症狀包括高燒,頭痛,喉嚨痛,全身肌肉酸痛無力,
甚至可能有肺炎等可能致命的併發症。一般仍會採取症狀治療,若確診為A型流感,
則可以使用抗並毒藥物克流感(tamiflu)來治療。預防勝於治療,若可以預先施打流感疫苗,
將可大大降低罹病風險及嚴重程度。
3.哮吼:
小兒上呼道的急症,好發於3歲以下幼兒。發病初期會先有咳嗽,鼻塞,流鼻水,發燒等感冒症狀,
而後出現聲音沙啞,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,呼吸道阻塞,造成咳嗽一陣子之後,會倒吸一口氣發出
像狗吠的聲音,晚上通常症狀較為嚴重。其引起原因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聲帶周圍組織發炎水腫造成。
不過仍需要跟B型嗜血桿菌引起的急性會厭炎做鑒別診斷。治療上可給予氧氣,濕氣等一般支持性療法,
在急性期甚至需給予類固醇治療。
4.中耳炎:
由於小朋友耳咽管較為水平且較短,所以當有上呼道感染時,病菌很容易由鼻咽部經由耳咽管進入
中耳腔,造成繼發性中耳腔的發炎 。急性期時症狀多為耳朵痛,若較小的小朋友不會表達則會一直
拉或拍耳朵。此時在經由耳鏡檢查時可發現有耳膜紅腫,甚至蓄濃。若沒有明顯症狀可先給予症狀治療
(止痛),若沒有明顯改善會建議使用10-14天的抗生素治療。整個療程結束後,仍有2-3成的人會有
中耳積水的情形。可持續治療至積水消失為止,以免影響到小朋友聽力,且在下次有上呼道感染時再度
發生急性中耳炎。
中耳積水的症狀則多為聽力下降,電視會開的很大聲,會覺得小朋友常聽不到你說的話。
當小孩在感冒好了以後若有上述症狀就要擔心有中耳積水了。若持續超過3個月,怕會造成中耳病變
及聽力障礙影響學習,就會進一步考慮用手術的方式,在耳膜上裝上中耳通氣管,將中耳腔的積水排出。
5.鼻竇炎:
鼻竇炎常次發於感冒之後發生,尤其以小朋友最為常見。因為小朋友不會自己將鼻涕擤出,鼻涕在鼻腔內
積久了以後就會像臭水溝裡不流動的水一般會長菌而變黃變綠變臭,也就是引發了次發性的鼻(竇)炎。
此時的治療主要是要將積蓄的濃鼻涕清除,再搭配以抗生素的治療。而一般需要10-14天的療程。
常見的症狀有:頭痛,濃黃鼻涕,鼻塞,鼻涕倒流引發咳嗽,口臭,食慾不振...等。若是沒有正確診斷出
鼻竇炎,而將倒流的鼻涕所引起的咳嗽當氣喘過敏來治療的話,那將會是一場災難。
6.過敏性鼻炎:
常見的症狀有打噴嚏,流鼻水,鼻子癢,眼睛癢,鼻塞,頭痛,咳嗽,注意力不專心,過動....等。常容易
合併有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疾病。有過敏體質加上環境的因素,往往就會造成過敏的發作。
所以要治療此疾病必須針對兩方面著手,改變體質及改善環境。目前大家對於改變體質方面仍存有很大的
歧異,不過益生菌是目前最廣為使用的方式,而減敏療法使用的仍較少。因為台灣地區絕大多數的人都是
對塵璊過敏,所以對於減少接觸塵璊的改善環境方法就很重要了。可以使用空氣濾淨機,除濕機,使用防
塵璊的被套枕頭.....等。而目前較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多管齊下的方式,除了想辦法改變體質,
加上環境的改善外,仍可加上藥物的治療。
藥物主要為口服抗組織胺及局部使用類固醇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好,才會進一步使用外科手術的方法
來輔助治療。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很多症狀類似,所以必須輔以鼻內視鏡深入鼻腔中,
甚至輔以電腦斷層檢查才有辦法正確的診斷。記得要接受治療前,必須要先瞭解自己到底是何問題再說,
那也才會有進一步良好的治療。
留言列表